2018年对AR行业注定是不平凡的 一年,AR技术持续火爆发展,各厂商风云暗涌,从老牌的大厂苹果,谷歌等,到AR核心部件商再到初创公司,都铆足了劲在行业里占得一席位置。行业新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如耐德佳 (中国公司,掌握大部分自由曲面AR光学全球专利 ) 和 Lumus ( 以色列公司,垄断了几何波导AR光学的全球专利 )发布的各种新光机,Magic Leap终于发布了首款AR眼镜,联想在Lenovo Tech World大会上发布了全套AR SDK及眼镜新品daystAR G1。
作为一名AR资深爱好者,小编选择了三款具有技术领先优势的AR眼镜:HoloLens、Magic Leap One和daystAR G1,在拿到机器后第一时间做了一个全方位对比,并围绕硬件,外观,佩戴体验、光学体验、SLAM性能,交互体验、电池续航,Ecosystem八个方面进行了评测。
1
硬件对比
结构上,daystAR和HoloLens采用的是一体机设计,Magic Leap One则是光学部分与主机部分做了分离,从重量上,不难理解为什么Magic Leap One目前要做成分体式的设计。HoloLens最重,也是其上市3年来的一大槽点,Magic Leap One只看头戴部分,重量最轻,daystAR作为一体机,能做到比HoloLens轻90g,想必背后一定做了不少的努力。
从硬件配置里,我们发现两个特点,对于AR设备,除了强悍的计算能力外,由于巨大的图像处理工作需要,都增加了独立的CV处理单元;另外,为了充分感知环境,需要配备大量的传感器,包括多种类型的Camera,Mic,Sensors等。看来各家为了提供较好的AR体验,也都是蛮拼了,这项对比里我们没有发现有太明显的差距。
2
外观
对于Magic Leap One的外观,舆论已经说明了一切,对于小编来说,也确实无法接受蒸汽朋克风的造型。无论是用料还是做工,HoloLens可以用精致来形容,承压内环的设计也非常的巧妙,并且丝毫未影响到它酷炫的外形。相比HoloLens,daystAR的流线形金属上盖则显得更加明朗时尚,更具中国风。
3
佩戴体验
daystAR和HoloLens 采用的是镜腿滚轮锁紧的佩戴方式,Magic Leap One则采用“两段伸缩带夹住头部”的佩戴方式。镜腿滚轮锁紧的方式依靠额头、太阳穴和后脑勺与头部贴合,能更稳定的固定设备。HoloLens的内外环头箍设计可以很好的适配不同的使用者,并分散受力点。HoloLens和daystAR的配件中都配有头顶绑带,可以帮助长期佩戴者分担眼镜的重量。相对于滚轮锁紧的方式,Magic Leap One的两段伸缩方式则无法扣紧到和头部紧密贴合的状态,稍微一动眼镜就会滑脱。本来重量上很有优势的眼镜,佩戴上却不是很轻松。另外,由于Lightwear和Lightpack之间的连线又硬又粗,在头动的过程中眼镜会被线牵扯着,让头部增加了受力感。对于初次使用的用户来说, daystAR在佩戴上更容易理解和操作。
HoloLens和Magic Leap One都配备了鼻托,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鼻托似乎并没有提升佩戴舒适感,不是架不到鼻梁上,就是架在鼻梁上导致鼻梁很不舒服。
对于佩戴眼镜的用户而言,Magic Leap One 将是灾难。不支持戴眼镜佩戴,并且也未提供可替换的医学镜片插片,所以近视的小编忍着手酸全程举着眼镜在写这篇测评。更让人崩溃的是,在某些场景情况下Magic Leap One会随时黑屏,估计是戴着眼镜导致eye tracking未检测到瞳孔,设备为了省电直接熄屏待机了,总之小编需要不停的手动点亮屏幕才能继续。daystAR和HoloLens在佩戴上对近视用户则支持较好。
为了充分体验各款设备,三款眼镜的佩戴体验时间都比较长,由于Magic Leap One不支持近视用户,评测全程都在痛苦中完成外,HoloLens给人的印象也比较深,除了颈部容易产生疲劳感外,脑部的承重位置也进入麻木状态,此时轻了90g的daystAR则表现出了较明显的优势。
4
光学体验
接下来重点聊聊光学体验。聊光学,则不得不说视场角,Magic leap one的水平视场角为40度,HoloLens为30度,daystAR 为35度。对于视场角,当然是越大越好,所以视场角的PK,magic leap略胜。
再说亮度,室内环境下,三款设备都能很好的满足用户的视觉需求,但仍能明显的感觉daystAR即使在较强的室内灯光下,用户依然能获取较好的虚拟图像视觉效果。而无论在office正常灯光环境下还是较强灯光环境下,Magic Leap One总感觉自带10%透明度属性。HoloLens在亮度上则介于二者中间,室内环境下的3D渲染毫无压力。为了进一步挑战三者的亮度,把设备拿到了室外,这次差异就非常明显了,daystAR基本可以,HoloLens和Magic Leap One则几乎看不清。
再说色彩还原度,三者分辨率感官上均只有720P的效果,但从色彩上又表现出各家不同的特性,HoloLens上快速移动时,能明显看到显示的图像有时会分裂成红色,绿色和蓝色,同时色彩均匀性不太好,偏色也比较严重,但色彩饱和度高;Magic Leap One快速移动也会存在轻微三色分裂问题,画面色彩较鲜艳,饱和度较高,但是也存在偏色问题;daystAR画面色彩鲜艳,颜色均匀性好,基本不偏色,对比度高,美中不足色彩饱和度略低。
显示虚拟图像方面,daystAR和HoloLens的显示距离从几十厘米到十几米都能保证清晰度和连续性,但Magic Leap One当距离较远时会出现不清晰和不合像的问题。
另外Magic Leap One有两个不同焦平面,可以利用眼动追踪在两个不同的值之间移动显示器的焦点。不过由于不支持眼镜佩戴用户,隔着眼镜眼动追踪的效果也适得其反,导致虚拟画面抖动和不合像问题。
综上,各家的光学都有各自的优势,也有各自的缺陷,而Magic Leap则由于自身新Features的不稳定,导致其光学上的优势未发挥出来,而daystAR相比HoloLens,其更大的视场角和色彩效果,略微胜一筹。
5
SLAM性能
使用AR眼镜,则不得不提SLAM,对于SLAM的评测小编分成两步:视觉体验和实验室精度测试。
视觉体验上,使用各家设备在空间放置一个虚拟物体,佩戴AR眼镜围绕虚拟物体转动和不同距离移动观察虚拟物体在真实世界的空间位置,并从SLAM的初始化,准确性,环境适应性的维度对比评测。
实验室精度测试小编就略去实验环境搭建、数据处理过程和差别较小的SLAM Rotation结果,直接贴2分钟的Position精度测试数据:
从结果看,HoloLens无论从视觉感受还是实验室测试,SLAM都表现优异;Magic Leap One初始化过程时间过长,且成功率不高,SLAM准确性和稳定性还不错;daystAR表现则比较均衡。
6
交互体验
交互方式上,作为体验了N款AR/VR设备的老司机,感受当前在AR上的交互都不是特别愉快的事情,即使各大厂商想努力在UI和交互风格上去弥补这个短板,但体验下来,三者并没有拉开很明显的差距,除了三者共同支持的头动控制、手势、手柄、语音、蓝牙设备、物理按键外,Magic Leap One还支持了眼动追踪,但其平平的效果和对于眼镜佩戴用户的非常不友好,并没有给它带来多少加分。硬要说亮点的话,Magic Leap One的6DoF手柄在交互体验上还算不错,这个手柄可以对虚拟物体实现6自由度的操作,完成虚拟物体的移动、旋转,相比手势、按键和头动等方式,更加灵活。不过因为使用手柄要占用一只手,需要解放双手的应用就要有取舍了。
7
电池续航
评测过程中,设备不是需要充电了,就是正在充电中,或者边充电边评测,相比目前手机的续航时间,AR设备的续航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比而言,daystAR的充电时间最短,HoloLens和magic leap one要充满电还需要耐心等待。使用时间因为各家的APP不同,只能作为参考。
8
Ecosystem
对于AR设备大商而言,不光是要做好硬件设备,同时也在努力构建硬件背后的AR生态系统。完备的系统,除了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还能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和用户,来共同完善其生态圈。从系统的成熟度上,HoloLens从2015年1月发布以来,其长足地发展和Windows生态的成熟度,已经取得了较明显的优势,吸引了众多开发者甚至AR SDK/Solution供应商对HoloLens的支持。而对于后来者,尤其daystAR,继2017年Lenovo Tech World大会发布daystAR硬件之后,在今年的Tech World大会上,联想又发布了自家的SDK和基于SDK的多套自主开发解决方案。作为中国的龙头民族企业,联想还为行业用户和国防军工单位提供定制化端到端服务,并根据需要进行公有云及私有云部署,使企业在享受AR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用担心云端业务数据泄露的风险,为国家安全保驾护航。国产AR厂商已站上世界前沿舞台,作为一名中国人偶还是很骄傲滴
小结
为了更方便更直观的总结评测的结果,小编对每个评测项目给出评星供大家参考。
daystAR作为国内一款完成度较高的AR眼镜,无论是在价格,重量,光学,SLAM上都带来了一些惊喜。3年前发布的HoloLens即使现在看来,除了笨重点,其各方面性能仍然可圈可点,不愧为业内的明星产品。而Magic Leap,作为AR圈的烧钱大户,确实也给用户带来了一些新东西,例如分体式设计,眼动追踪,更大的光学视场角,但体验性能后,其新功能的不完善和不稳定,失望大于希望。看来对于AR厂商而言,仍然需要以用户体验为本,而不应停留仅给用户带来酷炫的演示。
W~W~Wait!!!
就在小编测评AR设备期间,朋友圈传来一条“重磅”新闻。美国国会通过了《出口管制改革法案 ( Export Control Reform Act)》,根据该法案美国商务部拟定了针对关键技术和相关产品出口管制体系框架。该清单中部分最终认定的产品和技术类别以后可能会被列为针对中国的供应链中禁止相应美国主体出口的项目。
从美国公布的清单来看,可谓条条针对中国最新计划发展的高科技产业。其中,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技术涉及的内容最多。下图中两个红框部分,也是AR智能眼镜的核心算法部分,直接决定了SLAM、三维物体识别等功能。这就意味着美国的AR眼镜中的核心算法被出口管制了!
读到这条新闻,作为一名AR技术从业者,小编感慨万千。虽然科学无国界,但核心技术还是要自主研发。“中兴芯片”事件已经让我们感受的痛苦还未消散,AR核心算法的问题接踵而至……
不幸的是,三款测评的AR眼镜中,两款都是美国产品;
庆幸的是,还有一款daystAR从光学方案到核心算法都国产。
daystAR核心算法是联想上海研究院主导的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算法;daystAR光学采用耐德佳自由曲面AR光学解决方案,从光学设计到量产工艺各核心技术都在耐德佳手里,专利也是全球覆盖。
幸运和不幸之间,可能就差“自主知识产权”这几个字吧。
环视天下声明:HOSSKY网站登载或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